每次回想起五岁的孩子坐在牙科诊疗椅上,哭闹着不愿张嘴的样子,苏苏心里都会升起抑制不住的懊悔。如今孩子已经12岁,当年龋坏的乳牙已经全换成了恒牙,但阴云始终蒙在心头——医生曾经告诉苏苏,乳牙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恒牙质量欠佳,影响孩子一生。
“真是太大意了。”苏苏懊恼地说。这种“大意”的背后,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反正乳牙要换,蛀了也没关系”。
事实上,这并非个别家庭的烦恼,也不是个别家长的认知偏差,而是被低估的儿童健康隐患。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龋病是危害我国儿童口腔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已高达70.9%,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比十年前上升了近8%,且农村儿童在龋病方面比城市儿童更严重1。
2025年6月26日,南方周末在杭州主办“守护健康笑容:中国儿童口腔健康与新一代防蛀技术研讨会”(下称“研讨会”),联合产学研媒多方代表,共同针对我国儿童口腔健康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都指出了我国当下儿童龋病的严峻现状。在上海市毒理学会秘书长程树军看来,儿童防龋已经成了当下公共健康领域的“流量洼地”,理应被重视,却常常被忽略。
一颗小小的牙齿,为何成为中国儿童健康的“重灾区”?

▲一颗小小的牙齿,为何成为中国儿童健康的“重灾区”?(视觉中国/图)
1 “补了又坏”的小牙,拉扯着整个家
看似微不足道的乳牙龋齿,足以打乱一个家庭原本稳定的生活节奏。
苏苏还记得那段“跑医院”的日子。孩子在幼儿园体检时被查出多颗乳牙龋坏。医生建议尽快前往口腔科治疗。那段时间,她一边要协调请假,一边要不断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接受了补牙、根管甚至拔牙治疗,而每一项治疗几乎都不是“一次搞定”。由于孩子已经对“口腔诊室”产生了抵触,导致治疗效率极低。有时仅仅为了完成一次根管疗程,她需要至少带孩子跑两到三趟医院。“特别折腾人,对大人、孩子都是。”
和苏苏一样,王青也记得自己带着孩子每次开车40到50分钟去医院的日子。“一开始就查出有五六颗蛀牙,后来总共补了七八颗。”但让她感到最沮丧的并不是花了多少精力,而是孩子有三颗牙齿“补了又坏、坏了又补”,“我都快崩溃了”。

▲孩子的牙齿“补了又坏,坏了又补”。(视觉中国/图)
令人困扰的不只是车程,还有被打乱的生活节奏。家长在工作、家庭和就医之间疲于奔命,既要反复请假协调时间,也要处理孩子治疗中的情绪问题。“我那时候一听他说牙疼就开始焦虑,怕又要请假,又要跑医院,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配合。”苏苏说。
然而真正让家长心疼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疲惫,而是孩子的痛苦。
王青的孩子从四岁多开始频繁喊牙疼。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晚上吃完饭后孩子突然哭得直不起腰,说牙特别痛。她找出家里常备的美林给孩子吃了,才勉强缓解。当晚,她睡得很浅,不停起来观察孩子状态。“他疼起来不是哼哼,是那种撕心裂肺地哭。作为妈妈真的很难受。”
第一次去牙科时,孩子因为紧张哭闹得厉害,被护士按在治疗椅上才得以完成检查。那次之后,孩子对“看牙”形成了极强的心理抵触,哪怕只是例行检查,也会哭着不肯张嘴。王青说:“后来每次去看牙都得提前给他做心理建设,绘本、视频都用过,但到了现场还是得靠诱哄。”
治疗过程中孩子的不配合和恐惧,常常会加重病情的复杂程度,也导致治疗周期被拉长。医生通常需要更多次复诊才能完成一颗牙的修复,反过来又让家长的精力和情绪进一步透支。
经济账也不轻松。
儿童龋齿的治疗费用差异较大,普通补牙数百元一颗,如果龋坏较深、需要根管治疗,则费用可达2000元以上。若再加上牙冠、复查和后续维护,单颗牙的总支出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
苏苏粗略计算过,为孩子做的几次根管、补牙治疗总共花费了七八千元,公立医院的账单医保能报销一部分,私立诊所的开销,则需要完全由自己承担。
“我现在最怕听他说牙疼。”王青说。这句话里包含的不只是对疼痛的恐惧,更是对接踵而来的治疗安排、时间成本、经济支出、孩子情绪应激的本能回避。
龋齿治疗远不是一次性的小问题,它对一个家庭而言,常常是一场没有明确终点的持久战。一旦开启,就意味着陪伴孩子经历反复的疼痛与治疗、协调不断变动的生活节奏,以及应对无形又持续的压力。
2 乳牙没在意,恒牙悄悄遭了殃
“反正乳牙要换掉,所以蛀了也没关系吧?”——这可能是很多家长想当然的口腔“常识”之一。
儿子两岁半时,刘燕在他的门牙上发现了蛀点。“当时并没有特别担心,只觉得孩子还小,也很难配合治疗,等一等再说。”但没想到,不久后再次复查时,医生给出的判断却让她措手不及:孩子的乳牙龋齿已经发展为牙根尖炎,可能会影响到恒牙的发育。
事实上,乳牙虽然会被替换,但它们在儿童早期的口腔发育中承担着关键角色:不仅负责咀嚼、发音、美观等功能,还有助于恒牙发育和正常萌出。乳牙发生牙髓炎后,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引起恒牙釉质发育不良等,甚至导致周围组织及全身感染。比如:急性牙髓炎进一步发展至根尖周炎2。长期反复发作的根尖周炎会破坏乳牙牙根与继承恒牙牙胚间的骨阻隔,造成继承恒牙釉质发育不全,或者恒牙萌出异常。严重者可致炎症浸润至恒牙胚,进而使其发育畸形,甚至坏死3。这种影响往往不可逆,甚至需要日后长期干预。

▲乳牙发生牙髓炎后,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引起恒牙釉质发育不良。(视觉中国/图)
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专业角度对乳牙龋齿的长期隐患作出说明。中日友好医院主治医师曹聪介绍,有一些乳牙坏得比较早的孩子,之后恒牙表面看上去形态没什么异常,但它本身的矿化结构已经受炎症影响。“或许长出来的是看起来不错的恒牙,但它发生龋坏的概率比普通的健康牙齿更高。”
不少家长的经历印证了这一观点。王青说,她最早也是认为乳牙“坏了无所谓”,“反正要换”。直到医生告诉她孩子的龋齿已影响到牙根,可能对恒牙发育产生影响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当时真的是特别懊悔,觉得孩子受的这份罪,本可以早点避免。”
苏苏同样也曾存在这样的观念误区。她坦言,一开始觉得“孩子还小,怕他受罪”,没敢贸然去处理,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有的牙齿坏得太快,几乎一个月时间就从黑点变成了洞,医生说已经要根管治疗了。”
除了健康风险,不及时治疗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牙齿治疗的收费正在逐年下降,但一个孩子乳牙充填的治疗费用大概两三百元,如果它坏得比较深,要做根管治疗,甚至之后需要套上牙冠,那么一颗牙可能需要上千元甚至两三千元。”曹聪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五颗龋齿,对很多家庭来说是非常高昂的费用。”
此外,衍生的治疗费用也不容忽视。比如乳牙龋坏掉落,很可能导致恒牙长歪。“现在的孩子家长都很注重美观,最后需要大几万的费用来做正畸。可如果你一开始花两百块钱把那颗乳牙补了,后面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两百块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会变成好几万。”
在曹聪看来,幼儿龋齿并非一个单纯的口腔健康问题。“口腔健康是一个基础,不管是对孩子以后的恒牙发育,以及他的消化、进食,以及他的语言功能,以及衍生的心理负担等等,有一个全身心的影响。”她说,“但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这些,也没有治疗的意识。”
这种误区并不局限于个别家庭,而是广泛存在于公众认知之中。苏苏说,在她孩子的幼儿园班级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有龋齿问题,“其中很多家长并不紧张”。兔头妈妈产品合伙人丁赟也提及,在兔头妈妈的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能看到一口黑牙的小朋友”。
曹聪在研讨会上提到:“从预防角度讲,乳牙是口腔健康的第一道关口。越早干预,越能减少后续更复杂的治疗。”她认为,改变认知比提供治疗更重要,尤其是让更多家庭明白:“乳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决定着孩子未来几十年的口腔健康。”
这场“悄悄”的损伤,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却需要整个家庭付出长期代价去弥补。而最有效的防线,其实就是早一点重视、早一点干预。
3 让儿童患龋的隐忧,有落地可行的回应
儿童龋齿的高发,不仅暴露了大众认知的短板,也让“儿童专属防蛀”成为口腔护理行业的一块增长高地。
早年,我国儿童口腔护理用品行业较长时期处于需求缺口,从配方简单的“成人牙膏的缩小版”起步。但随着儿童龋患率的增长,以及国家政策对儿童口腔健康的持续关注,儿童口腔护理也从“可选项”逐渐升级为“刚需”。
市场需求在变,技术也在革新。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洪流教授在研讨会上指出,氟化物是牙膏中重要的防龋功效成分,其发现和应用是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成就。但传统的无机氟化物在稳定性与渗透效率上存在一定局限。
近年来,以奥拉氟为代表的新一代防蛀技术受到高度关注。奥拉氟最早发现于欧洲,至今有六十多年应用历史,有充分的临床验证。传统氟化物通过释放氟离子实现防蛀,而奥拉氟是由长链烷基胺离子和氟离子反应形成的两亲性分子,具有氟离子生物活性,又具有特殊的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奥拉氟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在牙釉质表面改性、提高氟利用率、抗酸蚀、促进再矿化、抑菌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现,整体提升防龋功效。
随后,洪流教授对奥拉氟60年来的临床研究和防龋作用机理逐一展开分析,充分证明了奥拉氟作为新一代防龋原料的先进性。

▲江南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洪流教授。
长期以来,国内市场通过欧洲进口采购奥拉氟原料,核心技术垄断制约国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兔头妈妈研发科学家、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王莎莎介绍,2022年,首款含奥拉氟成分的国产牙膏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并在2023 年到2024年间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品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80%,成为口腔护理领域非常有活力的新赛道。为了进一步拓宽奥拉氟的应用边界,兔头妈妈对奥拉氟开展了近三年的成分研究。2024年7月,兔头妈妈在实验室实现了奥拉氟原料的自主合成,并较进口奥拉氟,在防蛀性能上全维度升级。

▲兔头妈妈杭州研发中心。
研讨会上,王莎莎博士展示了相关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分别体现了自研奥拉氟具有抗酸蚀增效、再矿化增效、抑菌强化的性能。根据中检院、微谱第三方权威机构公开检测结果显示,自研奥拉氟相较于进口奥拉氟,再矿化能力是进口原料的3倍4;抗酸蚀效果提升5倍5;此外,在抑菌性能维度,针对龋齿主要致病菌变异链球菌的测试表明,与进口奥拉氟相比,自研奥拉氟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94% 6。

▲兔头妈妈研发科学家、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王莎莎。
同时,奥拉氟的技术突破,也在惠及蛀后人群。兔头妈妈长期关注蛀后儿童牙齿护理,王莎莎博士介绍,针对患龋儿童的健康牙面存在更高的龋病风险,兔头妈妈推出了新一代奥拉氟护牙素科技,通过将生物活性玻璃和奥拉氟复配,能够在脱矿牙齿表面形成致密的再矿化层,该矿化层组成与原生牙釉质成分一致,此外,再矿化层与原生牙釉质结合力显著提升,更耐磨损、不易脱落。
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技术国产化,为国内儿童防龋产品注入了自主创新动力,也为中国儿童口腔健康带来中国成分的解决方案。
4 如何做一支更安心的防龋牙膏?
在中国儿童龋齿率高企的背景下,家长对于“防蛀牙膏”的关注日益增长,但什么样的牙膏才算“安全”“有效”?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
2023年12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牙膏备案资料管理规定》《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按照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管。2025年5月1日,牙膏合规标准迎来重大升级,从简化版安评升级为完整版安评。因口腔闭合特性,牙膏更需关注重复剂量毒性、慢性毒性及黏膜刺激风险等,并证明局部安全性。
“氟是防龋的有效成分,在我国儿童用氟场景广泛,因此我国对氟化物管理严格,并对原料备案执行‘严进’标准。”上海毒理学会程树军教授介绍说。由于牙膏作为口腔内闭合使用的日化产品,其原料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会上,程教授公开了关于新一代奥拉氟原料的完整安评报告,涵盖重复剂量毒性、遗传毒性、发育毒性等关键项目,结果均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确认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奥拉氟的安全性。

▲上海毒理学会程树军教授。
为了让奥拉氟在中国市场规范化良性发展,更好地推进儿童防蛀事业,兔头妈妈在本次大会上公开最新进展,企业已联合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推动完成了牙膏中奥拉氟的检测方法相关团体标准立项。这一标准的建立,不仅能帮助监管部门识别真实添加,也为消费者提供可参考的明确指标。
正如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相建强所指出:“牙膏原料的标准化,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从概念竞争走向技术竞争,企业不再只是“做产品”,更要“建标准”。
儿童龋齿问题,不仅是家庭的焦虑,也是行业的机会。新一代防蛀技术的涌现,加上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正在为中国儿童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口腔健康保障。
除了把一支小牙膏推向千千万万家庭,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家庭拥有健康口腔的护理意识。
在研讨会上,丁赟介绍,兔头妈妈正在成为健康资源的链接者。在过往三年时间里,兔头妈妈跟全国3000家齿科诊所都发起了“零蛀牙”计划,进行科普教育,提升大众口腔健康意识。同时,兔头妈妈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的“山中雏菊”行动,进入四十多所偏远学校,为6万余名儿童提供口腔护理用品与检查服务。“在这项针对中国边远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公益活动中,我们捐赠了产品,也跟医生一起去随访贫困地区儿童的龋齿状况,对他们进行义诊。我们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希望能缩小健康的鸿沟。”

▲兔头妈妈积极参与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的“山中雏菊”行动,为6万余名儿童提供口腔护理用品与检查服务。
此外,企业还高频次地与牙病基金组织联动,联合口腔专家开发不同年龄段所适配的一些科普内容,深入学校、社区、线上平台,走进乡村,让更多的家长都了解儿童口腔的发育特点、常见问题和护理手段,享受到新一代防蛀技术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公益+产品+教育三位一体的方式,把防蛀意识从大城市家庭带到更广泛的人群中。”丁赟说。
在她看来,企业不是独行者,而是整个责任共同体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公益与教育结合的方式,更紧密地联合各方力量,把新一代防龋科技带到每一个家庭。”丁赟说,“我们始终相信守护健康笑容不仅是守护牙齿,而且是守护希望、尊严和未来。”
一切事关儿童健康的工程,都不会是一场孤军奋战。一支更安心的防蛀牙膏,不只是工业与技术的成果,更是一份全社会的系统性答卷。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