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宝兴县硗碛藏族乡莫斯背牧场,随着一声号令,硗碛藏族乡年度盛事——牦牛剪毛季拉开序幕。作为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正以其原始的生命张力见证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智慧。
牦牛群浩浩荡荡入场,壮硕公牛挺立外围,犄角如冷兵器般森然指向圈外,幼崽被密实地护于身后,古老的防御阵型自然天成。藏族勇士们雷霆出击。陈景源与汉子们先利索分割牛犊,再合力压制壮硕公牦牛。牧民们紧跟其后,疫苗与标记一气呵成。“这是先祖教会我们与牦牛对话的方式。”陈景源说道。
当壮牛倒地一刻,早已手持锃亮剪刀的藏家“阿妮”们立刻上前。她们伏身操刀,整套动作轻快利落。不到几分钟,牦牛便卸去厚重“外衣”。一剪下去,便是珍贵牛毛的收获,牦牛藏身御寒的积累化为财富。
这些带着牧草清香的厚毛,随着织机的转动,在“阿妮”们将指尖化作柔韧毛线,再被制成毛毯、衣服、饰品等,再次与牧民朝夕相伴。同时,创造性衍生出了另一项市级非遗项目——硗碛花腰带编织技艺。而在“能卡曼”工作室,年轻设计师正将传统牦牛纺织品转化为充满时尚感的现代家居用品。“当传统技艺从生计手段升华为文化标识,如何更好地守住并活化这份文化基因,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课题。”县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暮色渐浓,褪去冬衣的牦牛群跃向草场,这场川西高原的“力量之舞”落下帷幕。它不只是为牦牛卸下沉重,更以奔涌的生命协作,将千年共生智慧织进了牧民的血脉和青山的筋骨,定格成一幅深沉的非遗画卷。
记者:李媛/张洪梅
来源:宝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