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建成,部分领域隐性壁垒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涉企行政检查负担仍需减轻、政策获得感有待提升等问题,既是妨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因素,也是目前民营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痛点难点。

加强公平竞争审查是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要。图为2024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发 刘健/摄
市场准入与要素配置壁垒制约活力释放。公平的准入准营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打破不合理准入限制,实践中部分领域虽明面限制减少,但“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通过繁复审批、设置特殊条件限制准入,即便被获准进入,部分传统领域民营企业也可能遭遇项目稳定后被排挤。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或强制本地采购,或设置歧视性标准阻碍流通,或选择性执法,不仅违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而且抑制优势企业通过良性竞争做大做强。此外,民营企业在资金、土地、数据等关键要素获取中处于劣势,融资难、融资贵成为“老大难”问题,制约其扩大再生产与创新投入能力。
竞争失序现象侵蚀高质量发展根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竞争有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之分。当制度供给不足、监管缺位时,市场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局面。首先,“内卷式”竞争扰乱行业生态。部分传统产业及平台经济领域频现低于成本倾销、牺牲质量换取市场份额等行为,挤压诚信企业生存空间,导致产业低端锁定。其次,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抑制创新。一些企业创新成果被仿冒,维权过程中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积极性。此外,平台垄断扭曲市场机制。部分平台滥用数据、算法优势,实施“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扼杀式并购等行为,固化市场结构和收益结构,不利于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内外风险叠加威胁产业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我国民营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的压力增大。一方面,外部遏制打压加剧“断链”风险。少数国家推行单边保护主义,构筑“小院高墙”,滥用管制措施,封锁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冲击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国内大循环不畅弱化产业韧性。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妨碍产业链协同,部分产业关键零部件供应因行政壁垒遭排斥,导致国内大循环出现“堵点”,增加了民营企业抵御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此外,面对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重任,部分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难、利润薄等困境,“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也会错失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
从总量规模看,我国民营经济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在稳增长、促创新、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必然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这些问题,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力度深化改革、破解难题,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详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文章《以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策划:侯亚景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