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沈阳,秋风里藏了几分微凉,却挡不住一座城市对英烈的炙热思念。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将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30位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将由专机接回沈阳,回到祖国怀抱。

从机场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9.7公里的归途早已被整座城市的心意悄悄填满,崭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金色的五角星迎着阳光发亮;沿途的每一盏信号灯、每一个路口转角,都承载着城市对英雄的敬意;70辆警用摩托车组成的铁骑护卫队也将以全新姿态,护送英雄最后一程。
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以最高规格迎英雄回家。
潘泽:六度护航
每一次都心怀赤诚

“距离12号还有两天,训练不能有丝毫松懈。”训练场上,铁骑护卫队队长潘泽目光坚定。
今年是潘泽第六次参与护航任务,在他的眼中,“经验”从不是放松的借口,而是“零失误”的底气。在训练计划表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一个细节——从单兵登车的节奏校准,到编队转弯的角度测算,每一项都带着“从零开始”的严谨。
潘泽和队员们认真推演29.7公里路线上的每一个路口,用“厘米级”精度确认转弯半径,以“秒表级”刻度计算通行时长,将雨天、雾气等各种天气下的应对措施全部纳入方案。
“多练一次,就多一分把握,我们一定以最严整的形象、最严格的标准,护送英雄走完最后一程。”谈及护航任务,潘泽的语气里满是期待与敬畏。
张岚峰:1号车手
“箭头”尖上的责任与传承

“再调整10厘米,保持住!”训练场上,1号车手张岚峰正对着后视镜校准车距。
今年,护卫队从50车单组单箭头扩展为70车4组三箭头,护卫形象也迎来了全新升级,褪去骑行服、换上警礼服、搭配礼宾靴,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承载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为了达到“编队如一体”的效果,张岚峰每天都早早来到训练场,反复练习起步加速的平稳性,确保与后续车辆的间距分毫不差;针对路线上的重要路口,他带着队员们进行了上百次的模拟通行,直到每一次转向、每一次减速都形成“肌肉记忆”。
作为护卫队的1号摩托车手,张岚峰始终处在编队最前端,是整个“箭头”队形的“尖兵”,3次护航经历,让他对“1号”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我在最前面,不仅是‘引路’,更是整个编队的‘标杆’,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决定着整个编队的整齐,我的每一秒节奏,都关乎着这场仪式的庄重。”
“先烈们当年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如今我们为先烈在前方护航,这是跨越时空的呼应。”张岚峰说。
崔芷硕:初登征程
新警与英雄的“第一次对话”

“这是我从警第一年,也是第一次离英烈这么近。”崔芷硕的语气里满是激动。
作为20名新警中的一员,这是崔芷硕从警生涯中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的任务,距离12日越近,他心中的使命感就越强烈。“以前在课本里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直到这一刻我深刻感悟到,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离我这么近。”
“系紧头盔带,再检查一遍车辆!”训练间隙,崔芷硕正按照标准流程逐项确认装备。为了跟上老队员的节奏,20名新警顶着烈日反复打磨动作。从单兵驾驶的平衡,到编队骑行的协同,每一个环节都要练到“人车合一”。
“一开始会紧张,怕跟不上队伍,怕动作不标准,但一想到我们护航的是志愿军英烈,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得。”
对于护航任务,崔芷硕充满期待:“那天,我会握紧车把,保持好队形,用最标准的动作完成任务。这不仅是我从警的‘第一课’,更是对英烈的承诺。”

“铁心向党、铁血为民!”从初出茅庐的新警,到“1号”车手,再到六次护航的护卫队长,三代铁骑队员,年龄不同、经历各异,却有着同样的信念——让忠魂归乡,让英雄安息。
本周五,就是英雄回家的日子,沈阳公安铁骑护卫队已整装待发,届时,他们将以最高规格、最严整的队形迎回30位英雄。
那引擎的轰鸣声,是对英雄的深切致敬——迎英雄回家,我们准备好了!
(平安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