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广州“上新”了!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超80%已完工

时间:2025-07-20 17:57:00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擘画定向。

时隔15年,再次迎来重大体育盛事的广州,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大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建设精致城区,打造宜居城市,赓续历史文脉,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截至目前,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已完成241个,超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存量提质增效,打造精致场馆、精致街区

借重大体育赛事的东风,以城市建设打开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能级跃上新台阶,是广州一次次成功的经验。

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正式竣工。这既是六运会主场馆,也是天河区的“开荒牛”,让广州跳出老城区的传统格局,成为城市新中轴线的重要节点。2001年,作为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子黄村,加快城市向东发展的步伐。为方便观众到“奥体”观赛而修建的广园快速路,如今已成为广州东进的交通大动脉。

改造后的奥体中心外部。

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今天的广州,正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总共30个场馆,全部利用现有场馆改造,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升级,推动老场馆焕新彩,打造一批精致场馆、精致赛区、精致街区,树立新时期广州建设精致城区的标杆。

改造后的奥体中心内部。

7月14日晚,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新近完成改造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璀璨亮灯,流光溢彩。作为全国首个8万座体育场,奥体中心改造不仅做到好用好看,而且耐用耐看。体育场二层地面采用的水磨石,是旧时常用的地板材料,随时间流逝越磨越光亮,但因为工艺复杂逐渐被新材料取代。奥体中心改造项目负责人王宜彬说,为了精益求精,水磨石先后打了9个样板,才最终敲定。

广州正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城市盛事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秉持“赛时服务赛事、赛后赋能城市”的理念,广州推进30个场馆周边17个精致街区建设,拓展供市民游客活动、休闲的城市共享活力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天河体育中心围蔽绿地变入口空间。共享开放是天河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天体”)及周边精致街区的关键词。改造后的“天体”升级为“无界”全民共享体育公园,增加多条外部连接通道,取消多层围蔽,令市民不知不觉走进天体。“我们打开'天体'东北与西北两个街角空间,将封闭绿地改造为开放活泼的口袋公园,成为融合林下休憩、康体等功能的城市绿色休息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副院长陈智斌说。

大学城全岛铺设彩色慢跑骑行道。

青春活力是广州大学城的突出特征,品质提升方案提出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针对年轻人的运动习惯,全岛新铺设约58公里的彩色慢跑骑行道,既彰显跃动的青春气息,也方便市民辨别位置。改造强调“街区式体育空间”理念,构建开放型活力街区网络。大学城体育中心东北侧的户外健身区域,重铺塑胶地垫,更换陈旧运动设施,原本乏人问津的空间,人气又旺起来了。

建设宜居城市,畅通交通脉络提升枢纽品质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广州一直以来着力推进的方向。把握体育盛事的良机,广州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行之年,广州南站正式投入使用,让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成为现实,其后它更跃居全国客运量最大的火车站。那一年,广州开通多条地铁,打通城市“任督二脉”,实现地铁直达广州南站、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琶洲会展、奥体中心等交通枢纽和重要地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距离十五运会开幕只剩不到四个月,广州这座城市将再次迎接八方来客。交通环境品质作为展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既是赛事交通保障的重要支撑,更是提升千万市民出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广州锚定“畅通、安全、舒适、美观”四个维度,提升交通环境品质,全面构建“赛事保障有力、城市运行高效、市民出行舒适”的现代化交通环境体系。

广州地铁十二号线接入广州白云站。

6月底,广州地铁十号线、十二号线东段及西段正式开通,串联广州体育馆、广州白云站、广州大学城等片区,共同构成地铁线网“X形”对角线,完善“环形+十字+X形”的线网结构。滨江东、新市墟等区域告别“手无寸铁”的过往,市民“喜提”家门口的地铁。7月以来,广州地铁工作日客流量已连续13日超1000万人次,更多市民享受到“轨道上的便捷生活”。

两条新线只是“开胃菜”,接着陆续有来,不仅是地铁,还有城际铁路。十三号线二期首通段、十四号线二期首通段力争全运会前开通,为市民和观赛人群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服务。同样计划全运会前开通的,还有广佛东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新白广城际(白云机场T2至竹料段),串联金融城、琶洲、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等重要商务区和交通枢纽,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城际铁路拉近城市之间时空距离。

作为广州面向世界的交通门户,“流量担当”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7月16日,白云机场二号新塔台焕新亮相,塔台造型如舒展的花蕊,与三号航站楼“羊城花冠”的造型相得益彰。今年,白云机场将进入“三楼五跑道”时代,年旅客吞吐能力突破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80万吨,终端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4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60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赓续千年文脉,“绣花功夫”留住老城记忆

历史文脉是这座2200多年的老城市不可丢失的根。广州通过“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城中轴线,千年商都史。浓缩了广州文脉、城脉、商脉精华的北京路,是市民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作为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一部分,北京路步行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二期工程全面梳理片区历史与文化脉络,提炼出海上丝路、千年官道、百年骑楼等八大文化特色。

北京路233、235号骑楼修复前后对比。

在泰康路北段,连绵的骑楼街沿着蜿蜒的马路伸展。设计团队根据历史影像资料和现状勘察情况,采取“一栋一策”微改造模式开展骑楼建筑保护修缮,通过精细化修复,保护建筑的原真性,让百年骑楼重拾挺拔轩昂的建筑美感,把街区变成开放式的岭南建筑博物馆。

相比北京路的游人如鲫,老荔湾的历史街区更多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居民区。西关记忆(泮塘路及周边街区微改造工程)项目采用肌理织补的方式,恢复传统街巷格局,保留麻石街,修缮或比照复建趟栊门和满洲窗,里巷巷门上刻有“燃藜”“攀桂”的旧石匾维持“原汁原味”,留住“老西关”记忆。

泮塘街区的文化彩绘墙。

西关记忆项目植入文化彩绘,涵盖本地故事与岭南特色文化元素,提供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项目在泮塘五约新街的内巷人文径,精心改造居民房前屋后的低效空间,打造充满生机的树下交往场所,重新铺装路面,增设绿植和休憩座椅,让曾经杂乱的角落蜕变为活力生活场域。

面对历史,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保持敬畏和谦逊,不“喧宾夺主”。国家级文保单位陈家祠东侧,尘封十余年的广场今年焕新开放。为了确保陈家祠主体建筑立面不被遮挡,提升工程控制绿植高度与密度,所有构筑物的高度均低于陈家祠围墙,让市民在广场上的每一个角度都能完整欣赏文保建筑的天际线。

陈家祠东广场的醒狮雕塑。

设计团队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将陈家祠建筑的青灰色调与灰塑彩绘元素融入广场。慢跑径的颜色,就是取自陈家祠山墙上的朱红。“摸摸狮子头,万事唔使愁(不用愁)。”广场上,高度精心设计、孩童触手可及的醒狮雕塑,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灰塑工艺打造,让小朋友亲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广场成为陈家祠文化内涵的外延空间,让市民游客“零距离”体验本土手作,实现了把非遗“种”在城市里的文化传承理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