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父母“心”事②|“隐形介入”可治“躺平”?

时间:2025-08-25 12:21:00

“即使不要钱,也不要浪费我的时间。”这是家长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可是,偏偏钱花了,时间浪费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了。张美芳的外甥年近三十,经某公司线上心理指导后,重回“黑白颠倒”状态。李华的女儿只有13岁,经另一家公司指导后,又拿起手机,进入不良群聊模式。

据我国权威心理健康报告,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是预防简单心理问题加重、缓解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政府应监管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提升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从希望到失望

张美芳的外甥年近三十,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用张美芳的话说,孩子“躺平”了。“外甥从小父母离异,老人把他带大,孩子内心没有力量。”今年2月,张美芳通过短视频为外甥购买了某公司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花费16800元。

对方曾发来这样的宣传:29岁男孩不工作,躺平啃老,父母的钱快被花光了,妈妈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经该公司专家介入指导,妈妈积极配合调整,能量提升,孩子慢慢理解父母,学会独立,现在已经工作了……

这讲得不正是外甥?张美芳说,指导老师还告诉她,像外甥这种情况,2月份报名,辅导两个月,4月份就准备两身新衣服,准备个电瓶车,外甥就能上班了。

张美芳满怀期望交了钱。

与张进富遇到的“听课”模式(详情见:父母“心”事①|上万元“心理咨询”变“听课”?)不同,这家公司采用的是“隐形介入”。“你把手机号码给我,只要告诉我孩子玩什么游戏,去什么直播间,我们就隐形介入。然后和他做朋友,假装以朋友的身份疏导他。”张美芳学着指导老师的口吻。区别于普通说教模式,这也是让她心动的原因。“听起来很厉害。”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隐形介入”变成“接触不上”。

一连几天不见老师“出招”,张美芳追问才得知“孩子在游戏里隐身,指导老师加不上”。最终,张美芳想办法让外甥加上了指导老师微信。“好不容易加上了,他们倒是跟孩子聊聊天,也不见聊天。”

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近一个月里,原本已有所改善的外甥,“黑白颠倒”习惯反而加重了。“真正专业的机构不会把孩子越‘治’越严重。”张美芳指出,自始至终指导老师都没有提供心理咨询资质,也没有提供有效指导。这也让她对这家公司的专业度提出质疑。

身为母亲,李华比张美芳更焦虑。她通过短视频购买了另一家公司的服务。

李华的女儿只有13岁,初中休学。“前前后后,销售人员跟了我差不多一个月。每天发信息问候,告诉我又有多少人交费了,有哪些问题解决了。让我觉得特别有诚意,也很有能力。”对方还告诉李华,女儿属于厌学初期,只要购买“二阶段”即两个月专家服务就能解决问题。

交钱后,李华遇到跟张美芳类似情况。

“孩子根本不理他们。”李华介绍,这家公司也是声称通过游戏、直播间等与孩子“隐形介入”。实际情况是,即使指导老师与孩子建立了联系,孩子也不愿与他们进行交流。

让李华气愤的是,女儿此前已经离开手机,生活状态有所好转。服务后,女儿问题反而加重。“手机群里,孩子们比看谁今天又划多了一道。”李华曾多次跟指导老师沟通“手机问题”,担心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但指导老师执意要让女儿再次接触手机。

“即使不要钱,也不要浪费我的时间。”李华痛斥。

“隐形介入”不靠谱?

经查,张美芳与李华遇到的是两家小公司,几乎小到不能再小。

一家来自山东济宁,一家来自陕西西安。工商年报显示,前者2024年只有3人。后者2024年为0人。通过天眼查查询,以济宁这家公司为例,仅今年上半年,就牵涉2起司法案件,均因服务合同纠纷被列为被告。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拨通了这家济宁公司的电话,对方表示,指导老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证,也对张美芳外甥进行了专业指导。不过,具体提供了哪些专业指导,如何体现专业性,对方始终讲不出来。记者表示,希望工作人员把指导老师的有关资质发到指定邮箱以备核实。截至发稿,仍未收到。

而李华投诉的那家西安公司,电话未能打通。

值得关注的是,张美芳和李华不是个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条投诉都提到所谓的心理咨询或家庭教育公司以“隐形介入”为卖点,涉嫌消费欺诈。“我问专家为什么当初承诺隐形介入,(结果)一次都没有?……专家说隐形介入非常难……(为什么)把它吹嘘得天花乱坠……”一位用户在投诉中说。

记者梳理发现,此类投诉还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被投诉公司多来自某个或某几个地区。

张晨有多年电话销售经验,曾负责编写销售话术。他告诉记者,家长们可能落入了某种销售圈套。“这些公司可能通过广告投流获得线索,再由销售人员跟进,通过话术诱导,推销所谓的‘专家定制方案’。”

在张晨看来,所谓的专家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其中的“把戏”并不难窥透。

“‘隐形介入’几乎不可能做到。指导老师想暗中通过游戏跟孩子接触,那他起码得会玩某一款游戏,并且能达到孩子在游戏中的段位,二者才可能匹配上。以游戏高段位为例,不要说一个星期,估计两个星期都难实现。”张晨直言,如果真的采用“隐形介入”,那这家公司估计要养很多游戏高手。“又要会打游戏又要懂各种心理知识,这样的人才估计很难招到。”

从其中一家被投诉公司的招聘信息中,也能看出端倪。该公司正在招聘“家庭教育分析师”,条件是有“销售经验”并不需要心理咨询经验。岗位职责为“根据公司提供的精准的客户留咨(留言咨询)每天平均5条到10条,和客户进行沟通分析交流。对客户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做出分析诊断,针对痛点挖掘需求,并达成协议。”

张晨说,这种销售思路弊端很明显。一方面销售人员为了成单,或夸大服务效果;另一方面,存在后续服务“转包”可能,则涉嫌买卖个人信息。张晨还透露,一旦消费者遭遇此类投诉,维权很不容易。“不好取证,并且对方掌握了大量投诉人的隐私信息,投诉人往往碍于此放弃维权。”

消费维权困难多

起码,“合同”对家长们不友好。

在张美芳的合同中,只称“由乙方(公司)指派人员为甲方(张美芳)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服务采用线上为主的指导……”有关服务质量、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均未提及。

李华的服务内容主要用“次数”约定。约定两个月内服务24次,只服务了7天就结束了。李华质疑:“如果打个电话、说几句话也算一次,这根本就不是奔着服务效果去的。”

张美芳曾向12345热线投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济宁市12345热线了解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曾介入调查,被投诉公司出示了心理咨询师等证明性文件。不过,张美芳坚称,从未见过相关资质。对此,济宁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投诉人对于处理结果不满意,可以再次向12345反馈,申请让该公司出示有关资质。

李华也打过12345热线,但对调解结果不满意。目前,她已经起诉西安这家公司。

后来,张美芳又找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很正规,什么资质都有,主动给我们看。”张美芳说,这一次,指导老师没有偷偷摸摸接触孩子,而是直接接触,还给了她很多好的建议。

现在,外甥已基本回归正常。

(王进富、张美芳、李华、张晨均为化名)

文|记者 吴珊

图 | 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编辑:王智韬

来源:金羊网